有媒體報道,某地工商分局隔壁開著一家外貿服裝店,賣的全是阿迪、耐克、彪馬等品牌服飾,一律30元一件,顧客盈門。某媒體記者感覺這里的服裝有山寨嫌疑,就向工商局反映,得到的答復是:外貿服裝店當然經營的是國外品牌了,這家店里的東西應該是國內廠家的代工產品,尾貨或者跟單貨吧。
要是在山寨與代工、尾貨或者跟單之間劃上等號,這家店“應該”就沒有任何問題了。不過,國外品牌“應該”不會這么看,因為“30元”的價格太自虐了,賠本不說,丟不起那個人啊!
事情似乎很復雜,第一個要搞清楚什么是“外貿服裝”。顧名思義,外貿服裝是面向國外市場的服裝,它們大都是由國內服裝生產企業(yè)根據(jù)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外來樣、國內選料加工而成,然后發(fā)貨給國外客戶的。
既然是面對國外市場,外貿服裝怎么在國內市場也到處開花呢?這個問題涉及幾種情況。首先,為了防止因質量問題而造成的件額不足,廠家常常同時也是偷偷地比訂貨數(shù)量多生產出幾件。要知道,在國外品牌這些大客戶面前,國內代工企業(yè)是沒有什么發(fā)言權的,服裝的面料、款型以及輔料全由國外品牌提供,而且多少料出多少衣服,都是事先計算好了的,出現(xiàn)不合格產品,要記在國內加工廠家賬上,所以這些廠家只好從不到3%的“計劃報廢物資”中摳出一點,偷偷加工幾件成衣。按行內的說法,多出的這幾件叫“原單貨”,也有叫“余單貨”、“尾單貨”的,它們跟拿到國外市場及國內專賣店里出售的貨品一樣,都是血統(tǒng)純正的“真貨”,唯一的區(qū)別只在于,名分上只能算是“私生子”或“庶出”。
這種純粹的“原單貨”少之又少,能夠碰到算是運氣。還有一種“原單貨”,雖然血統(tǒng)沒問題,但由于老子認為它們有“殘疾”而與之斷絕了關系——即人們通常說的“出口轉內銷”產品。這類被國外品牌拒收的產品一般并沒有什么嚴重問題,最常見的是所謂“顏色差異”,與外商要求不一致,但總體質量仍然能夠保證。另外,代工廠家有時還會用原版面料搭配一批國內輔料,湊合出原來款式的產品,這叫“跟單貨”;而采用國內類似面料依照原款式樣生產的服裝,就叫“追單貨”。兩者雖然做工略顯馬虎,細節(jié)差了點兒,但畢竟與正品有一樣的款型或面料,血統(tǒng)上或“表”或“堂”,總算是親戚。
當然,上述3種貨都是沒有品牌商提供的商標等內容的,而且不允許拿到市場銷售,但國內廠家卻不愿承受損失,就偷偷加上假冒的商標和標簽,讓它們進入“內銷”市場了。原因很簡單,在消費者看來,這些“外貿貨”的款式設計代表了歐美日韓市場的流行時尚,比國內要超前很多,而且它們的面料很好,做工講究,最重要的是,它們都是知名大品牌,價格卻便宜了一大截。
在市場需求和利潤的刺激下,“仿單貨”也就偷偷地出現(xiàn)了。國內一些服裝小廠眼紅“原廠三兄弟”借“外貿”之名之便大肆賺錢而沒人管,也自制一個“出口轉內銷”的馬甲,穿在身上招搖撞騙了。它們的東西只能是模仿別人,所以叫“仿單貨”,說白了就是完全假冒的產品。這類服裝除了大體相似的款型,面料、輔料、做工等都很差,價格也非常低。它們的拙劣是一眼都能夠看出來的,但極低價格撐著個“名牌”,這對一些消費者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。